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惡魔教室」看後

   看了一部發人深省的電影「惡魔教室(The Wave)」。故事是一位高中老師在一周的課程中,自無到有地創造了獨裁/法西斯學生團體。
   從「坐正」「回答/提問需先稱老師名字」(第一天),「練習踏步」「選定集體仇視對象」(第二天),「穿著制服」「選定團體名稱」(第三天),到最後「建立CIS」、發展「問候手勢」(第四天)等,這些過程逐步凝聚了學生對集體的認同,一個定名「The Wave」的新運動/組織遂逐漸成形。
   參與課程的學生原本只是好玩,但在過程中卻愈來愈投入。有人因此找到了人生目標,有人體會到群體中有家中不存在的溫暖,有人找到了尊嚴或平等,他們都在過程中,陸續地在這個運動中找到了歸屬感。歸屬/認同的另一面是排他,仇視與自己不同的人,由仇視導出的暴力,最後定義了這個新運動的面目。
   但,強烈尋求歸屬的慾望來自人性的深處,當希望被接受被肯定的慾望超過一切時,人往往會為了能隸屬而甘心放棄自由/多元,因而對不願放棄堅持的人更加敵視。
   據聞這個故事真有其事,或許我們對民主自由的信心,最後仍只是一場幻夢。

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網路的早期發展

   正在看一本有趣的小書:《鬼才2.0.1─改變世界的網路書呆子》。
   為著與蘇聯成功的太空計畫競爭、美國政府於1958年成立ARPA,ARPA經常面對各單位申購電腦的龐大經費,為了簡省採購經費,因而構想出建造一種能讓不同電腦連結,能溝通、共享資源的網路,這個就是ARPANET誕生的背景。
   當時這個計畫的推動還受到各研究機構/大學的抵制,直到ARPA以每年龐大的補助經費來要脅時才就範。但於1969年建構成功第一個網路時,消息竟堙沒在成功登陸月球的新聞中,沒有人想得到這一步竟比阿波羅在月球上所踏的那一步,更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社會所有的一切。
   創造網路的這批人,完全沒有想到網路的發展會到達如此的規模,需網路之所以普及化,並非奠基於不同電腦間的資源共享,卻是人們利用網路進行「人與人的通訊」的應用。1972年誕生、透過網路寄發的電子郵件,一出現就成為網路上最主要的應用,更帶動著網路的發展與普及。如今,電子郵件已成為眾人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另人驚奇的是,這一切的開始,不過在距今不到50年前的美國。

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

知識還是能力?

   剛讀完一封朋友轉寄來的信。信中的內容是關於教育應該是要培養能力還是灌輸知識的老問題。
   作者在信中舉了許多例子,來突顯台灣教育的不同。如台灣教育要求學生死記知識,如什麼時候發生什麼事、誰什麼時候死、誰有那些功績等等,而其他國家的教育卻要求學生活學活用,要求學生去想像若什麼事情沒發生,會有什麼不同?預測什麼事情會於什麼時候發生,為什麼?對於這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學生必需自己找到好的解釋模型來說明自己的想法/猜測,於是從中培養了能力。作者最後慨歎:「人家是在培養能力,而我們是在灌輸知識」。
   作者的話,雖是老生常談,但真正發人深省。
   想想我們多少次因為需要記住,而喪失了應該要有的好奇心?
   我現在最大的樂趣是,對已往死背而得的知識,弄清楚它為何是這樣的。從這些摸索中,我重新得到了學習的快樂。當真正仔細摸索過後,我才真的覺得我明白了。
   年紀愈大,愈覺得生命中俯拾皆是值得花時間去探究的東西。只要有好奇心,不需去背下那些「事實」,常去問為什麼,願意花力氣去弄清楚事情發生的環節,你會發現人生還蠻有趣的。

2008年11月14日 星期五

《最後理論》讀後

   剛讀完《最後理論》。
   這是一本環繞著愛因斯坦「統一場理論」的小說,以兩方勢力追尋這個已被愛因斯坦解開但藏匿起的理論物理聖杯為主軸,開展出一系列的謀殺/追殺情節。
   劇情進行的節奏輕快,有如丹布朗之風格,情節中隨處捻來皆是近百年理論物理的重要內容,如弦論、額外維度等等,對於不經常閱讀科普的讀者可能會有理解上的困難,要達到作者期待能將「深奧的理論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達出來」仍有段距離,不過作者在寫作過程中處理這些內容顯得得心應手,展現了作者在該領域的功力。
   可惜的是,作為推理/懸疑小說而言,小說中仍有多處漏洞。
   如大衛被丟到前妻、兒子及新情人身邊後,他選擇往前妻兒子方向靠去,對一路共患難的新情人卻完全不理不睬,想來不太合常理。而原先分給三位助手各執部份的統一場理論,為何最後克萊曼能將論文全文提供給邁克背誦?他所缺而為另兩人持有的部份是何時補起的?
   凡此種種,只說明作者作為小說家佈局上的不足。不過這仍是一本節奏輕快值得閱讀的小書,只是閱讀的人應有心理準備,沿途碰上的理論物理風景並非如此容易觀賞的。